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三章,当量不小于10万吨!

潘自力和尼赫鲁会谈之后,中印两国交换意见、讨论细节的节奏加快了。

这是两国总理会谈前的必要步骤,两个总理不可能各自带着两张白纸进会场,那样效率太低,几天几夜都讨论不出最后结果,中间还容易打架。凡是有诚意的会谈,双方都会事先通气,大方向定得差不多了,总理见面讨论其中一两条仍有争议的地方,或是一些细节问题。

至于开会地点,确定也不费什么周折,就选在波兰港口城市格但斯克。

——中印格但斯克条约?但泽条约?

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印度身上曾经套着如下光环:

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虽然口号是抄1955年万隆会议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在筹备召开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领导人会议;

苏联称赞印度是“正在向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巨人”;

美国称赞印度是“西方民主自由的橱窗”,这是艾森豪威尔上个月刚刚贴的标签;

至于尼赫鲁本人,之前被誉为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现在,印度身上光环的变化情况是:

因为和美国签订的军贸和军事合作协议太过赤裸裸(美国提出的条件比苏联苛刻多了),印度现在到底算不算搞不结盟运动存疑;

苏联不说印度正在走社会主义道路了,先是批评了印度的扩张主义,现在批评印度与美国关系暧昧,质问印度是不是想做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美国……美国很专一,对印度的评价没有发生变化。

尼赫鲁本人,在不结盟运动的筹备国家眼里,他仍然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战斗力太差了。

……

战斗力太差的证据是由《纽约时报》披露的。

时隔大半个月,乔纳森特工终于和报社谈拢了价钱,把他拍摄的几十张照片卖给了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很快就用一整个版面刊登这些照片,并且刊载乔纳森自己写的文章《中印战争:印度后方交通枢纽的毁灭》。

“这里各位看到的,是中印战争中,印度的一条公路和铁路。它位于印度西里古里附近,由于印度向东部补给和增援都要通过这片狭窄区域,因此它又被叫做‘西里古里走廊’。”

“由于茶叶收购业务受阻,我在印度漫无目的地巡游时,恰好看到了这一幕。”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印军军官说,中国飞机进入印度领空,在距离公路约25公里的地方发射了数十枚导弹。这些导弹装有电视摄像头,能自动识别和跟踪地面的目标,让导弹飞行25公里后准确命中和摧毁卡车大小的物体。”

“这一远射程的武器使得印度军队部署在公路和铁路沿线的防空炮阵地完全失效,在公路上拥堵的车辆成为导弹的靶子。”

“印度军官还透漏了一个消息:在中印战争爆发4天后,印度即失去了制空权,中国飞机借道缅甸,涌入印度东部上空,完全击溃了在这里守护领空的印军战斗机,从此整个印度东部只有高射炮能够威胁中国飞机,而中国人只要愿意,他们的导弹可以逐个摧毁这些高射炮。”

“许多人对六年前中美的台湾海峡冲突记忆犹新。在那场战役中,中国空军只使用了一小部分导弹,大部分的对地攻击是由炸弹、火箭弹和机炮完成的。在六年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已习惯于在空地打击中使用制导武器,并将它作为致胜的秘诀。”

“我们看到的是印度后方交通枢纽的毁灭,但在这些画面的背后,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这场战争对印度毫无必要,因为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胜算。”

……

乔纳森的图文让美国和欧洲普通人的目光终于从核军备竞赛、美苏争霸转移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

刚刚从英国统治下独立的印度,和一个神秘的东方红色国家,在没有多少存在感的高原山地打了一仗,结果竟然打得如此惨烈?

老百姓看热闹,高层看门道。几天之后,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有议员提出疑问:总统先生,您上个月大笔一挥,向印度提供了10亿美元的发展贷款,印度,还得上吗?

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是:印度四亿多人口,一人掏2.5美元就还得上了,小事情。

但议员还是不放心,印度东部的驻军近乎全部毁灭,如果中国继续进攻,印度灭国、经济一蹶不振,那贷款能不能还上就有问题了。

于是,美国国会第一次就印度的事情起了争执,军火商认为这样没事,打起来好,打起来印度会买更多的商品(武器)。而忧心于财政状况的议员担心贷款打了水漂,认为促使中国和印度恢复和平最好。

不过,艾森豪威尔对国会的争执无动于衷,对印度在原子弹爆炸后表现出的疲软状态也无动于衷。

“印度无法在战场上打赢中国,求和是必然的事,我们不能强迫印度一直打下去。”

这话是艾森豪威尔对主张在后面鼓动印度继续战争的艾伦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