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君 > 历史 > 时空过客4251 > 第五百三十三章 伟大征途的意义

35年5月,一支打着土共华南局北上抗日先锋队旗号的队伍,先是在平乡举办了一场誓师大会,随后大摇大摆地来到槠州,并在此渡过湘江,一路向西进入湘西地区。

这支足有一万两千人的队伍,在桂军的地盘上浩浩荡荡地通行,无论对于地头蛇还是过江龙而言,都是一次极为挑战神经的举动。

哪怕已经和共党进行了数次沟通,也了解了对方在抗日方面的决心,李宗人还是难免会萌生忧虑,害怕共军实际是在行假道伐虢之计。

这也不难理解,以现在土共表现出的战斗力,若真是赖在槠州不走的话,估计桂军也很难轻易从他们手中将这座城市夺回来,而一旦失去槠州,下游的潭州便无甚天险可言了。

要知道,两年前的共军可是就敢直接在湘江边炮轰洋人军舰的,而若是换了桂军处在岸边,共军只需把大炮搬到船上随意轰击几轮,怕是就直接作鸟兽散吧。

至今洋人军舰最远也只敢跑到潭州,再往上游就鲜有涉猎,这便是托了共军的“福”了,最近两年里只要有洋舰敢越过潭州,共军便会派出小分队袭扰,久而久之居然还约定俗成出了一定的“默契”。

只是这个默契的存在对于桂军而言,实在是摆不上台面,毕竟这几年来湘江沿线可是他们的地盘。

洋人军舰在湘江通行也就罢了,共军也时不时跑到岸边和洋人作对,当真没把他李宗人看在眼里。

但现实就是如此,所有人都知道当初桂军之所以能够入驻谭、槠等城,其实都是共军打下来之后再丢给他们的。

另外这两年桂军能够一直维持在湘省的存在,而非之前几次一般很快就被常凯申赶回两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共党吸引了果军的大部分注意力,介于如此,桂军在湘省的影响力能有多强,可想而知。

李宗人也不是没有想过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决定配合遭殃军参加围剿就是他所做的努力,但结果大家都清楚。

经此一役后,李、白二人也知道没事不能随便招惹共党,否则引火上身可就难办了,相较之下,双方互相井水不犯河水或许才是最好的结果。

只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听闻共军决心派出部队北上抗日之后,李宗人的心里可是忧喜交加,忧的是担心此乃共党之诡计,实则图谋他的地盘而已,而喜的则是若南方共军都去北边了,那桂军的压力自然要小上很多啦。

最后白崇喜的一句话打消了李宗人的疑虑,以去年共军能够一口气抗下遭殃军、桂军和其他杂牌部队的合力围攻来看,如果对方真想对桂军下手,估计早就已经出兵了,正如他们对阎西山所做的一样。

这次共党愿意派人过来沟通,其实恰好说明其不愿与桂军翻破脸皮,既然如此,只是放开道路让其通过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了,李、白二人自然不会承认,他们从陈济棠那边割来的分成也在决策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共党经营有方,战力又强,若能不为敌,最好还是不要为敌的好。

这其实也是国内其他军阀的立场,张汉卿和阎西山这两个仅次于果党和共党的地方势力,一个主动交出兵权云游海外,一个被赶出老家仓皇流窜,其他人见此哪里还不知道有多远躲多远的道理。

否则真让共党盯上,一句‘你挡着我抗日的路了’之后,多年的经营便很可能付诸东流,这可就有苦说不出咯。

要说这民心也是叫人捉摸不透,去年共军对晋省下手时,一度也引发了国内不少人士的批判,骂其主动掀起内战,名为北上抗日实则争夺地盘。

但随着日本人的下场,尤其是共军在晋北击落数架日军飞机,后者还不敢轻举妄动之后,不少国人又纷纷扬眉吐气起来,赞扬土共实乃抗日之典范。

仔细说来,这时候的夏国国内各种思潮泛滥,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民族主义主逐渐觉醒,很多人对日本的爱也好恨也罢,其实都是出自于对华夏民族的认可,除了少数被忽悠瘸了的铁杆汉奸之外。

所以只要有夏国军队打败日军的事件发生,哪怕只是一场相当微小的胜利,也会在全国引起极为轰动的效果。

而土共这些年里做得最多的事情,恰恰就是怼日本人,所以无论外界对于这个政党是何看法,偏见、认可或是中立,都必须认可其坚定抗日的信念。

在大众的普遍印象中,共党给日本人下绊子,最远可以追溯到31年长江岸边偷袭英日军舰一案。

那时九一八事变尚未发生,所以事发之后可是有不少人出面刊报,谴责共党故意破坏和平、蓄谋杀害国际友人,至于那些生活在长江岸边,死于洋舰炮火下的无辜百姓,倒是鲜有人在乎了。

不过接下来九一八事变的爆发给了国人当头一棒,许多原本寄希望于夏日和平共处的人士,也开始认识到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

进而一二八事变紧随而来,看似繁花似锦一派祥和气派的十里洋场,也遭遇了日军的炮火袭击。

赤裸裸的现实才是最教育人心的,日本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